8月25日,笔者来到毛市镇杨湾村时,看到风吹稻浪,稻子熟了。
大片大片农田里瞧不见一个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农民,只见大型收割机正踏浪前行,发出“隆隆”声的收割机,一面大口吞着金黄的稻子,一面吐出被粉碎的秸秆。
“秸秆直接还田,养地还增产。”毛市镇杨湾村农民赵厚德说,现在地里大多都是机收,机收省工省时,他田地里的20亩水稻都已经收割,秸秆也都被粉粹还田。
秸秆还田,要从源头抓起,这个源头便是农机。监利县农业废弃物秸秆数量巨大,秸秆还田成为“主攻战场”,而打赢这场仗,主要路径还是机械化和政府补贴。
去年,朱河镇冠沟村农机手朱兰平,购置安装了秸秆粉碎装置的农机后,他拿到了政府购机补贴的1200元钱。自去年11月上旬开始,监利县秸秆禁烧办工作人员开始进行秸秆粉碎装置补贴核查工作,进村入户,将补贴发放到农机手或农民手中。今年年底,政府将实行收割机燃油以奖代补政策,提高政府补贴,促进秸秆还田。
监利县环保局党组成员、总工程师张立斌说:“‘收完就烧’是不少村民多年来的习惯,想要改变这种观念,并不容易,但是政府说补贴,就一定补贴到位,要让农民看到政府的决心。”
去年以来,监利所有的收割机统一安装了秸秆粉碎装置,80%以上的秸秆能够在收割环节现场还田。
据付勇介绍,监利还通过调整种植结构,推广再生稻、稻虾连作、水果蔬菜等种植技术,减少秸秆数量,目前,监利稻虾连作面积为50亩,再生稻30万亩,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。
“我种植再生稻有4年了,产量高、米质优、省种、省工、节水,经济效益也高。”今年55岁的周老嘴镇双鸣村三组村民张成立告诉记者,他种植再生稻的面积为30亩,每亩头季稻谷可收获650公斤左右,第二季稻谷则可收获300公斤左右,且第二季稻谷因品质优,米质好,在市场上供不应求,出售价格也高。比以往种植其它农作物经济效益要高,每年可增收上万元。
荒湖管理区东湖办事处1队队长刘书明告诉笔者,眼下,稻虾连作模式在监利大幅推广,养殖户们惊喜地发现,秸秆腐烂衍生的微生物肥,竟然是小龙虾的天然食物。水稻秸秆不仅不会烧,而且越多越好,稻虾连作模式生产的虾稻米米质优,饲养的龙虾销路好,价格优,实现了钱粮双增。
“秸秆禁烧工作要确保长效运行,行政或法治手段终归不是长久之策,堵不如疏,综合利用是关键,要找到企业、农民双赢的路径。”付勇如是说。
为秸秆综合利用找“下家”,监利在行动。朱河镇跑马村村民董仕志,他种植了十几亩的油菜,去年听说监利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回收秸秆,并将自家田间的秸秆运到了镇上的秸秆回收点,自此他也就萌生了兼职做秸秆搬运、运输的工作,他说:“运输一车(三轮车)秸秆,可以卖20至30元钱,运一次,朱河镇政府补贴三轮车油费20元,一天可以运输6至7车,平均下来,每天可以挣100至200元钱。”
监利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时泳波告诉记者,该公司全年需要10万吨秸秆,通过焚烧秸秆产生热量,用于发电。目前该公司正在运行的村级收储点有10个,今年年底将达到30个,计划明年建成100个。
作为秸秆收购商之一,监利县天政粮棉油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徐涛介绍,该合作社回收秸秆后,将秸秆变为生物质燃料,这种燃料能直接投入锅炉中焚烧,它的燃点可达1450摄氏度,而液化气只能达到1000摄氏度左右。家用、酒店和企业等采用这种燃料,不仅热度高,价格也更加便宜,每年最少为企业节约40万左右的成本。该公司每年可消耗2到3万吨秸秆,基本可以解决该合作社所在地大垸管理区的不能还田的秸秆。
监利敏锐捕捉最新的秸秆制气专项技术,加大项目引进力度。今年4月,引进荆州贵红生物能源有限公司,投资11.5亿元建秸秆生物燃气项目,项目建成后可年消化秸秆500万吨,预计10月建成投产;同类项目香港易高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新近签约并落户白螺,此外,湖北天仁新能源有限公司、监利中洲新能源公司、监利华庭秸秆回收加工专业合作社、监利温氏奶牛养殖项目等企业,纷纷进军秸秆综合利用领域,秸秆资源开发前景可观。
黄祥龙说,秸秆禁烧必须标本兼治,宣传教育和干部防控等行政手段仅仅是治标,根本的问题在于为秸秆转化利用找到最佳出路。禁烧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牵涉到土地流转规模、农田整治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体制问题,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,最终要靠发展来逐步解决。
监利坚持不懈探寻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径,结合县情和本地资源,围绕秸秆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文章,深度发掘秸秆加工的科技含量,着力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,让秸秆真正变废为宝。
上一篇: 句容聚力节能产业建设低碳城市
下一篇: 燕郊高新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